首 页 民革简介 工作动态 自身建设 学习园地 参政议政 祖统联谊 服务社会 中山研究
辛亥革命前后之南社四邵
作者:吴亚卿 来源:

  成立于1909年11月13日的南社,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其社名“南”,即“寓不向满清之意”(陈去病语)。无论其主要发起人陈去病、高旭、柳亚子,还是大多数随后入社者,亦均为参与辛亥革命之重要人物。本文仅就祖籍浙江或出生于浙江的邵天雷、邵力子、邵飘萍与邵元冲,作一简要介绍。

  一、邵天雷

  邵天雷(1871~1934),字无妄,谱名崇炳,字灼之,一字肃廷,别号瓜傭。祖籍浙江馀姚,十世祖于明中叶迁居江苏淮安。出生于淮安府山阳县车桥镇的邵天雷,十五岁即有诗文传诵乡里。1906年后,邵天雷任淮安涧东学校教员,与同乡周伟、周实、张冰等革命文学青年关系密切。周伟(1883~1940)字人菊,幼与周实同就塾师严叔平。周实(1885~1911)字实丹,号无尽,又号吴劲、和劲、山阳酒徒、湖海狂生。张冰(1883~1939)原名紫文,一作子文,后更名冰,字雪抱,又号馀生。三人均南社社员,并投身辛亥革命洪流,为光复淮安之功臣。其中周实更因遭反动县令姚荣泽阴谋杀害而成为“辛亥烈士”。周实的文学主张与学术思想,具见于其《与邵肃廷书》中,且对邵天雷多所推崇:“诗古文词颇得先辈养一斋家法。”“大著诗文,讽诵再三,无任心折。虽未敢推当代作者,然在吾郡可云鹤立鸡群矣。”养一斋即清代著名诗人、诗论家潘德舆。

  1909年,南社成立后,周实、张冰函邀邵天雷入社,邵欣然同意,并于1911年仲夏赴南京造访周实。周实有《端午日偕同人游玄武湖》诗以记之。邵天雷则在周实被害后所撰《无尽庵遗集序》中云:“去年五月,江宁旅次访烈士于两江师范学堂,相与悄立乎垂柳斜阳之际。流水易逝,人代全非。抚今追昔,回首有馀痛焉!”此外,犹有诗文一再赞颂周实有“大略”、“奇志”、“生为万夫雄,死演革命史。”“不仅为吾乡之益友,且士林学者之矩矱。”

  1914年5月,邵天雷赴上海愚园出席南社临时雅集,结识陈去病、柳亚子、叶楚伦、胡朴安等南社钜子与辛亥革命元老。其时辛亥革命果实已为袁世凯所窃取,军阀混战,苍生涂炭。天雷诗中有“回首不堪家国恨,中原无术解群纷”之句,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另有《题亚子分湖旧隐图》云:

  惨淡人天寄远情,襄阳耆旧早知名。

  结茅难得分湖曲,烟水渔竿过一生。

  又有《海上杂诗》云:

  黯淡春愁都不眠,茫茫生死忆人天。

  英灵多付红羊劫,经梵犹存白马年。

  楚径荒凉花落雨,章台寂寞柳飞绵。

  登临一纵离人目,吴苑奎光照大千。

  又有《杭州》云:

  严城吹角破烟霜,隐约晴湖昼有光。

  万岭雪残天目秀,隔江云聚禹陵荒。

  东来甲楯怜勾践,南渡君臣忆宋康。

  寂寞钱塘门外路,一泓寒水咽兴亡。

  台湾学者蒋一安评其诗称:“细研其诗,倘分析比拟,其高旷雅逸,恬淡自然,有类田园诗人彭泽宰之宁静;其豪迈清俊,吞吐奔放,一若飘逸诗人李翰林之豪情;至其伤时悯乱,怀才不遇,则又似社会诗人杜工部之苦吟长喟也。三家诗法,各成风格,竟能汇集一身,非功力深厚者,不克为也。”

  邵天雷一生,于《周易》、《左传》、《史记》及庄、孟、韩、苏诗文均有深入研究,惜未见刊印。已印行的仅有与张冰合著之《冰雷合稿》而已。

  二、邵力子

  邵力子(1882~1967),初名景奎,又名闻泰,号力子。祖籍浙江会稽县陶堰乡邵家,出生于江苏吴江县盛泽镇。其父邵霖,字箱斋,号诚斋,曾任吴江县丞,惜于力子十六岁时去世。

  1902年,其叔邵莲坡为其捐得监生身份,督促其赴杭州应考,其母亦竭力相劝。力子为不伤母、叔之心遂赴杭州应试,中第六十七名举人。随后入上海震旦公学、复旦公学,肄业于南洋公学。1906年赴日本留学,与于右任同谒孙中山,遂加入中国同盟会。

  自1907年春起,邵力子与于右任在上海先后创办《神州日报》、《民呼报》、《民吁报》、《民立报》、《生活日报》、《民国日报》等。《民呼》、《民吁》、《民立》三报乃同盟会上海支部机关报,《民国日报》则先后为中华革命党与中国国民党之机关报。

  《民吁报》创刊于1909年10月13日。一个月后,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在苏州虎丘张公祠成立。高旭《南社启》、宁调元《南社诗序》,以及柳亚子等合拟的《南社条例》,均率先发表于《民吁报》。《民吁报》俨然南社之喉舌。

  邵力子于1914年正式加入南社。1923年10月14日,柳亚子、叶楚伧、胡朴安、余十眉、邵力子、陈望道、曹聚仁、陈德征等共同发起成立新南社。柳亚子任社长,邵力子、胡朴安、陈望道任编辑部主任。《民国日报》亦即成为新南社之大本营。《新南社条例》、《新南社成立布告》、《新南社编辑部组织法》等,均率先发表于《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

  在此期间,邵力子还于1912年为复旦公学复校奔专呼号。1913年,又出任复旦公学国文教师,并于1916年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1919年5月,《民国日报》最早在上海报道北京学生运动,并动员复旦学生奋起响应。

  1920年2月,陈独秀自北平抵上海与邵力子等讨论成立全国性政党,即居住于上海法租界打浦桥三益里5号邵宅。5月,邵力子与陈独秀一起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魏辛斯基夫妇,不久即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邵力子还请孙中山为该会题写了“天下为公”四字。8月,时任《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助理编辑的陈望道在邵力子支持下译成中文的《共产党宣言》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实际上是出版《新青年》的“新青年社”)出版发行。8月下旬,陈独秀、李达、邵力子、李汉俊、沈定一、陈望道、施存统等酝酿建立中国共产党,以陈独秀为负责人。邵力子则以国民党员身份跨党参加共产党,对外仍以国民党员身份活动。

  1921年7月,邵力子与李达、李汉俊、张国焘等一起参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当“一大”无法持续进行而于7月30日转移至嘉兴南湖,邵力子因不能突然离开上海而未能参加。但在7月31日的《觉悟》上则发表了其化名“光亮”的文章《再论太朴伦主义的选择》,宣称“我所信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布尔什维克主义”。

  1922年10月,邵力子出任国共两党联合创办的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1923月12日,任代理校长。1924年1月,邵力子虽未亲自赴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但仍当选为国民党第一届中央候补执行委员。

  1925年5月,邵力子因参与领导上海“五卅”运动而遭军阀通缉,离开上海赴广州,随后即历任黄埔军校秘书处处长、秘书长、校史编纂委员会主席、政治部主任。

  三、邵飘萍

  邵飘萍(1884~1926),原名振青,字飘萍,笔名阿平。浙江金华人。

  1902年,十九岁的邵飘萍考入浙江高等学堂,即模仿梁启超为《申报》撰写通讯,受聘为《申报》特别通讯员。中华民国成立后,即与其师杭辛斋在杭州合办《汉民日报》。因抨击袁世凯之倒行逆施,曾三次被捕。《汉民日报》于1914年被查封后,邵飘萍逃亡日本,在日本创设东京通讯社。

  1916年春,邵飘萍应《申报》等报社之邀,回国任《申报》、《时报》、《时事新报》主笔。于此期间,邵飘萍加入南社,并受聘为《申报》驻北京特派员。由邵飘萍主导的《申报·北京特别通讯》,不断揭露北洋军阀的丑行。

  1918年7月,邵飘萍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0月,又创办《京报》。其《创刊词》称:“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是即本报之所为作也。”与此同时,由邵飘萍倡导并担任导师的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亦于10月14日成立。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京报》因勇于揭露段祺瑞政府的卖国罪行而遭查封,邵飘萍再次逃亡日本。至1920年,其《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与《新俄国之研究》二书相继问世。段祺瑞政府垮台后,邵飘萍回到北京重新主办《京报》,并受聘于北京平民大学与北京政法大学,讲授新闻采访技术,完成《实际应用新闻学》与《新闻学总论》二书。

  1924年冬,孙中山为谋求合作,应段祺瑞、冯玉祥之邀而北上,直至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京报》持续予以报道。对于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和1926年北京“三一八”惨案,邵飘萍均在《京报》接连发表评论,揭露与抨击中外反动派。终因段祺瑞政府与奉系军阀张作霏联手于1926年4月24日将邵飘萍诱捕,以“宣传赤化”之罪名于26日杀害于京东刑场。

  四、邵元冲

  邵元冲(1890~1936),名庸舒,字元冲,号翼如。浙江绍兴人。1903年中秀才,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7年考入浙江高等学堂。1911年赴日留学,结识孙中山。1912年归国任《民国新闻》总编辑。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出任上海交通部评议员、编辑部主任。同年加入南社。

  1913年3月,中国国民党元老宋教仁被刺杀,凶手应桂馨匿居上海租界。邵元冲力促罪犯引渡伏法。“二次革命”爆发后,邵元冲于1913年7月赴江西九江投入讨袁行动,任长江各军总司令部秘书长。失败后再次东渡日本,随后加入中华革命党,历任《民国》杂志编辑、中华革命军绍兴司令官、山东戒备司令。

  1917年9月,广州军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大元帅,邵元冲任大元帅府机要秘书并代行秘书长职。1919年冬,邵元冲赴美留学,并奉孙中山之命视察海外党务。1923年11月,参加赴俄考察团,在莫斯科与蒋介石相晤。1924年,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侯补中央执行委员,随后递补为中央执行委员。

  1924年9月,邵元冲与同为南社社员之张默君在上海结婚。随后赴广州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兼政治委员会委员、大本营法制委员会委员、粤军总司令部秘书长、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兼代理政治部主任等职。孙中山北上,邵元冲任随行机要秘书兼《民国日报》社长、北京政治分会委员。孙中山逝世,邵元冲为遗嘱证明人之一。

  此后,邵元冲参加谢持、邹鲁等召集之“西山会议”,并为蒋介石所赏识,于西安事变中遭西北军士兵击伤致死。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后台管理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杭州市委员会    备案号:浙ICP备11032647
地址:杭州市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A座23楼 邮编:310020 联系电话:0571-87920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