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民革简介 工作动态 自身建设 学习园地 参政议政 祖统联谊 服务社会 中山研究
孙中山与三民主义
作者:王淑梅 来源:
 

                                              孙中山与三民主义

 

                                             拱墅一支部 王淑梅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10分,孙中山先生由于患肝癌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临终时,他嘱咐国民党和全国人民坚持实行三大政策,进行反帝发封建斗争,将革命进行到底。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伟大的爱国者,他以“三民主义”为革命纲领,领导了划时代的辛亥革命。孙中山为制定、完善以及捍卫三民主义,倾注了他一生的精力和心血。

 

 一、三民主义的制定及辛亥革命的爆发

孙中山,名文,号逸仙,1866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孙中山早年就读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祖国的衰败,使他放弃医生职业,立志救国救民。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年轻的孙中山满怀报国热情北上来到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尽其流”的革新政治主张,但遭到冷遇。这件事使他认识到“和平方法,无可复施”。为复兴祖国,他转而走上革命的道路。

1894年,中华民族危机严重,孙中山在檀香山约集华侨志士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在入会誓词中,孙中山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三民主义的酝酿时期。孙中山开始了他的早期革命活动,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兴中会建立以后,积极联络会党,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1895年,由于计划泄露,起义还没有发动,就遭到清政府的破坏。这次起义表明,孙中山和资产阶级革命分子已同清政府彻底决裂,以武装起义迈出中国民主革命的第一步。

20世纪初,随着列强侵略中国的不断加深,不少中国留学生到国外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壮大起来。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在国内相继建立起来,这标志着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

1901年9月《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们凭借不平等条约,直接干涉中国内政,除了在政治上进一步控制清政府以外,又在经济上加紧掠夺航运、铁路、矿山等利权和扩大投资设厂。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造成中国主权的大量丧失和社会的贫困落后,民族工业的发展也受到很大打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不断出现和各地革命活动的蓬勃发展,为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作了准备。1905年夏,孙中山到达日本东京,先后同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会晤,商议筹建统一的革命政党问题。孙中山强调,革命必须要有统一的组织和领导。他指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故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决定创办《民报》为同盟会的机关刊物。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把斗争矛头直指清王朝,也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的侵略势力。“创立民国”,即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就是要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平均地权”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正是在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指导下,在同盟会(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下,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孙中山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推动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例如: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进一步传播民主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实现武装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奋斗目标,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刘道一)、浙皖起义(秋瑾、徐锡麟)、镇南关起义(孙中山、黄兴)、广州黄花岗起义(孙中山、黄兴)等。虽然这些起义都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1911年10月10日,资产阶级革命派、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在武昌成功发动了辛亥革命,并成立湖北军政府,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诞生了。

二、捍卫三民主义

1、颁布《中国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给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开始“严守中立”和策划“南北议和”,后积极扶植新的代理人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帮助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国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企图用《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度。《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领导“二次革命”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后,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他表面赞成共和,实际加紧专制统治。1912年8月,宋教仁和同盟会联合几个小党派,改组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实际由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主持。宋教仁的目的一是联合中间力量,造成中国第一大党,以夺取国会中多数席位,建立以国民党为中心的内阁。二是企图通过民主手段建立责任内阁,以保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实施,把中国政治纳入资产阶级共和制的轨道。希望通过合法的国会选举,重组内阁,以达到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袁世凯为了实现独裁,阻止国民党组织责任内阁,1913年春,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刺杀准备北上参加竞选的宋教仁,制造了“宋教仁案”。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看清了袁世凯的“假共和真专制”的面目,1913年,又举起了革命的大旗,领导了“二次革命”。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的武装斗争,它是辛亥革命的继续。但是由于革命党人力量涣散,北洋军阀力量强大而失败。

3、领导“护国运动”

1915年底,袁世凯撕下伪装,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1916年元旦登极,当了“洪宪”皇帝。 孙中山先后两次发表《讨袁宣言》:“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戮此民贼,以拯吾民”,号召人民起来,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发起了“护国运动”。在全国人民的反对下,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复辟帝制失败。 

4、反对张勋复辟的斗争

1917年夏,袁世凯的部下张勋率领“辫子军”北上,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进入北京,拥戴清废帝溥仪复辟,恢复“宣统”年号。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强调“此次讨逆之战,匪特为民国争生存,且为民族反抗武力之奋斗”。在各地各界群众的一致反对下,张勋复辟失败。

5、领导护法运动

张勋复辟帝制失败后,段祺瑞执掌北京政权,重新担任国务总理。他把推翻约法和“武力统一”作为施政重点,并公开叫嚣:一不要约法,二不要国会,三不要旧总统。在这以前,孙中山曾致电段琪瑞,要求他尊重《临时约法》,尊重国会。但是,在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琪瑞为了加强封建独裁统治,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破坏共和制度。孙中山认为,国会和约法是共和国的象征,为了维护共和制度,他毅然举起“护法”旗帜,南下广东,想借助西南军阀的军事实力,开展护法运动。孙中山指出:“一定要除尽假共和,才有真共和出现。”西南的桂系、滇系军阀,想利用孙中山的威望,与段琪瑞抗衡,就都附和护法。

1917年秋,赞成孙中山护法主张的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会上,决定成立护法军政府,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西南军阀唐继尧和陆荣廷为元帅。护法运动开始。运动开始以后,孙中山号召北伐,但是西南军阀只想以护法为幌子,表面上同意北伐,暗中却与北洋军阀往来,并在护法军政府内排挤孙中山。甚至不与孙中山合作,逼迫孙中山离职。那时候,北洋军阀中以冯国璋首的直系军阀占了上风,主张讲和,南北军阀串通起来。在唐继尧、陆荣廷操纵下,护法军政府改大元帅制为七总裁制,孙中山只是七总裁之一。他们完全排挤了孙中山,改组后的护法军政府完全为桂滇军阀所控制。孙中山很快认识到“南与北(军阀)如一丘之貉”。依靠军阀打军阀,达不到护法的目的。1918年,孙中山辞去大元帅的职务,离开广州,护法运动失败。

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孙中山在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以后,思想有了极大的转变,认识到国民党内人员过于复杂,应当改组。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与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主要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孙中山以总理身份任大会主席。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孙中山在宣言中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以适应时代潮流的精神。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有:中国民族自救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这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孙中山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充实、丰富、完善了三民主义。

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实现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此后,在全国开始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的国民革命运动。

四、为实现三民主义做最后的“呐喊”

1924年直系军阀将领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邀请孙中山北上,商议和平统一中国问题。虽然“北京政变”失败,但是,1924年冬,孙中山扶病北上。1924年11月,孙中山经上海取道日本北上。他在日本神户接见记者时说:“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在他发表的北上宣言中提出:对内要消灭军阀势力,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要求“召集国民会议,以谋中国之统一和建设”。

帝国主义对孙中山北上十分恐惧,他们一面要段琪瑞政府严格遵守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一面扬言不准孙中山在上海、天津等租界居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支持孙中山的北上宣言。这样,一个对内要求结束军阀统治,对外要求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国民会议运动在全国蓬勃地开展起来。

1924年12月31日,孙中山到达北京。北京各界十万人冒着严寒走上街头,热烈欢迎他的到来。

孙中山到北京以后,继续为召开国民会议、反对段琪瑞的卖国政策进行斗争,但由于患肝癌医治无效,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临终时,他嘱咐国民党和全国人民坚持实行三大政策,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将革命进行到底。这是孙中山先生为捍卫和维护民主共和制度,为真正实现“三民主义”的最后呐喊。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伟大的爱国者,他全心全意地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011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45周年、逝世85周年、领导辛亥革命100周年。撰此拙文,以缅怀孙先生的光辉业绩;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精神,与民革同仁共勉。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后台管理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杭州市委员会    备案号:浙ICP备11032647
地址:杭州市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A座23楼 邮编:310020 联系电话:0571-87920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