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民革简介 工作动态 自身建设 学习园地 参政议政 祖统联谊 服务社会 中山研究
民主党派组织凝聚力问题初探
作者:朱铮 来源:
 

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是中国共产党党建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保证。中国共产党是如此,民主党派亦应如此。

民主党派的建设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履行参政党职能,二是自身建设。履行参政党职能是民主党派存在的体现,是自身建设成果的外在表现;而自身建设是民主党派发展的基础,是履行政党职能的内在动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国务委员、原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同志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出台后曾说过:“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基础。”[i]

那么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即把政党建设成什么样的政党?概括各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目标,一句话就是“要建设成为同中国共产党长期亲密合作、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其内涵主要有5个方面:一是继承和发扬民主党派的优良传统,在新世纪与共产党长期亲密合作。二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三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水平。四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能够经受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五是广泛团结,求同存异,带领广大成员及所联系的群众,在多党合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进。[ii]概括起来就是9个字“政治性、战斗力、凝聚力”。概括起来就是9个字“政治性、战斗力、凝聚力”。

(“9个字”是笔者对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目标内涵的一个简单总结,不甚科学,但体现了我们对参政党理论的学习和思考。)

政治性,是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的“纲”,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战斗力,主要是指民主党派履行参政党职能的能力和水平。这两点在这里不作过多阐述,探讨的主要问题是民主党派的组织凝聚力建设。

2007年,我们开展了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问题的调研,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民主党派组织凝聚力存在减弱的迹象,其反映出来的表象是:认识不到位,组织活动的到会率低、参与热情不高。同时,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整个社会对民主党派履行参政党职能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虽然,从我市各民主党派履职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履职的能力和水平在不断进步,认识程度和投入程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凝聚力的下降,将会导致党派发展的后劲不足,削弱党派发展和建设的战斗力。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确立60周年,各级民主党派组织都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某党派化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组织了一场非常精彩的文艺演出,强调这是一项政治任务,必须到场观看。但是最后坐在观众席上总共才150人不到,除去演职人员,真正的观众也就50人左右。

一级党派组织举办大型的政治活动,参与人数如此之少!由此可见,目前民主党派组织凝聚力方面存在多大的隐患!然而,这并不是孤立的个案,作为从事党派工作的同志来说,深有体会,谁不曾为到会率感到过担忧?。因此,我们在2007年开展党派基层组织建设调研的基础上,再次开展了相关调研。

一、现状与分析

民革杭州市委会(不包括所属的民革建德市委会)共有总支5个、支部34个,党员705名(截止2009年10月)。在规范基层组织活动,加强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相继建立了支部活动考核制度,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表彰制度,出台了《支部活动手册》,通过这些制度,使市委会对基层组织建设有了更为直观的把握和了解,也对基层组织活动规范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为了此次调研,先后组织了三次由基层支部骨干参加的座谈会,和一次支部联络员参加的组织凝聚力建设问题的理论务虚会,收集了2006-2008年度的《支部活动手册》,通过对会议材料的整理和《手册》的数据分析,从而对民主党派组织凝聚力问题的现状作如下分析:

从总体来说,民主党派的组织凝聚力情况相对较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从市委会履行职能情况来看,成绩越来越突出,说明党派组织的号召力较强。为什么这么说呢?党派组织相对来说,是一个松散性的政治组织,党员来自不同的单位和地方;党派机关实际上一个综合性部门,主要起着一个上通下达、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身并没有多少履职的能力;党派作用的发挥主要依靠广大党员。职能的发挥,成绩的展现,就充分说明党员的参与度高,作用发挥大,也就说明了党派的号召力还是比较强的。

二是从基层组织的活动情况和到会率来看,民主党派组织的活动开展比较正常,这可以直观地说明党派的组织凝聚力还是比较强的。这里我们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从收回的26本/年《支部活动手册》(虽然有34个支部,但有些支部由于历史原因,一直联合活动,所以收回的手册要低于实际支部数)中,其中24本/年手册记载,支部每年开展活动6次以上,达到市委会的要求;有14个手册反映出党员到会率在80%以上,到会率在80%-50%之间的还有9个。

三是紧紧抓住党员的中坚力量,骨干的作用发挥好。民主党派履行职能,虽然说需要依靠广大党派成员,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主要还是发挥党员骨干的作用。民主党派对骨干力量的掌握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活动和各专门工作委员会,进行组织上的管理,二是通过各种学习班、培训班,进行学习提高,三是对成绩进行物质和精神上奖励。

同时,我们也不可否认,民主党派在组织凝聚力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党员对党派组织活动的参与度在下降。上文所述的例子,虽然是一个极端的个案,从党派市级组织层面来看,还没有严重到如此程度,但近年来,到会率也是影响党派活动的一个因素。据党派干部反映,市委会组织的活动,到会率一般在60-50%徘徊,也就是说如果要保证100个人到会,一般需要发出200张通知。民革市委会基层组织活动一般保持8次/年,但最近几年,考虑到活动的实际情况,也不得不顺应现实,将要求的组织活动次数降低为6次/年,如此基层组织到会率也基本上与2007年调研时持平。

二是党派作用的发挥,以骨干力量为主,党员的参与率偏低。社情民意工作由于各党派有一个无形的竞争态势,因此相对来说,重视程度高,投入也大,民革市委会的此项工作在党派中是走在前列的。但以2008年为例,民革市委会全年收到社情民意300余条,被各级部门录用126条次,按人均一条的要求,50%也不到。在录用的条目中,前4名党员就占了43条,达录用条目的35%。如何让更多的党员参与党派履职事务,已经成为各党派既头疼又紧迫的工作。

三是党员参与度与党员年龄成正比。民革市委会2006-2008年度支部活动到会率,唯一达到百分百到会率的支部,是一个党员最低年龄超过70岁的支部,到会率相对偏低的支部基本上是以在职党员为主。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热心组织活动的,以老年党员为主,但他们在履职方面相对偏弱;而参加组织相对较少的,以中青年党员为多,而党派在履职方面却依靠他们更多。

二、原因与分析

以上这些党派组织凝聚力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究其根源,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从大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等客观原因来讲,所有制形式多样化、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念多样化等等的影响,这里不作过多阐述,因为众多的资料已经有了非常详细的论述。

我们主要从主观上找原因。从好的方面来讲,民主党派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中,仍然保持较好的凝聚力,是与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和组织结构分不开的。我国各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虽然没有中国共产党一样非常严密的组织架构,属于相对松散型的政治组织,但与西方政党相比,组织架构还是比较严密和完整的,有完善的组织纪律约束、有完整的制度进行规范。同时,各民主党派始终坚持以思想建设为核心,组织建设为基础,制度建设为保障,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也保证了组织凝聚力。

但居安思危,我们仍然要深入探究民主党派组织凝聚力形成的深层原因,为组织凝聚力建设提供决策思路。

(一)要探究组织凝聚力问题,首先要了解民主党派的吸引力在哪里?党派成员的入党动机是什么?真正的入党动机,在新党员学习班上是较少能了解的。在历次座谈会上,与会党员曾就此问题进行多次深入的讨论,我们大致把入党动机分为五类。

1、党派职能的魅力所吸引。党派的魅力在哪里?在于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有不少党员有着或大或小的政治抱负,对国家、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有着自己的见解,希望在政治生活中留下自己的身影。他们认为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上可直达天听,下可对政府部门的管理提出建议,而不像普通公民一样“无门可诉”,因此加入党派组织。

2、党派组织的魅力吸引。民主党派不是执政党,更不是一心谋取政权的在野党和反对党,而是参与政治生活,而又不占主导地位的参政党。这种格局决定了民主党派一种相对超然的政治地位,也决定了党内等级模糊化,民主气氛更加浓郁;同时,党派和党派领导人以知识分子为主,没有“官架子”,显得更加的平易近人。在当今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社会大背景下,很多人被民主党派这种温和的环境所吸引,而选择加入党派。

3、历史的渊源,使之选择成为必然。每个党派都有自己的社会联系人士和主要的发展对象,很多党员由于历史和家庭的原因,选择加入党派,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必然。

4、党内同志志趣相同,相互吸引。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结党的爱好,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政党形成,不过百余年,但结党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同样这种爱好也影响到党派之中,在组织发展中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新党员强烈要求加入介绍人所在支部。一些个人魅力较强的党员,有时会带来一大批同志入党。

5、被个人发展的需要所吸引。随着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相继出台了不少制度,帮助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其中重要内容就有加强党派领导干部的培养;同时,党派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比例相对比较高。这就吸引了许多有上进心的同志,希望借助党派这一平台更进一步,到更高的平台施展才华。

应该说上面的分析还是比较粗略,也不是很科学,而且关于动机问题也是人云亦云、相互纠葛,并且随着各种因素的干扰,也影响到动机的存在、加强、削弱乃至消亡。

前段时间,笔者遇见大学毕业后就未见的一位老师,是一名省内颇有名气的艺术家。聊天时才发现老师是有着近二十年党龄的党派成员。当他知道笔者从事党派工作时,也就聊起了党派生活,他说,刚加入时很兴奋,活动很积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感觉到很枯燥,并且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很完善,民主党派有什么可以参政议政的。现在的他不知道是不是我们所称的“三不党员”,但至少活动是不大参加了。

这个例子就说明了动机削弱的问题。以上五种动机或者说是吸引力是如何削弱的?现在一一加以梳理和分析。

1、如上所述,民主党派是参与政治生活,在政治架构中并不占主导地位,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意见和建议,只是表达党派所代表的部分群众的意愿,这就有了接受不接受、采纳不采纳的问题;第二、党派成员的意见建议要上升为党派的愿景,只能通过组织进行反映,这就有了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的矛盾;第三、民主监督是党派监督,是党对党的监督,只能通过组织反映,党派成员的监督行为,只是作为公民的个体行为,不能代表党派。这个履职活动的过程、有效性、合法性就会影响党派的吸引力,影响组织凝聚力。

2、党派组织魅力所聚集的组织凝聚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强的。主要会造成影响的,可能是党派领导人魅力的问题。由于不同的领导,会有不同的领导风格,不同的工作作风,会影响党派成员对党派的感官认识,相对会削弱党派的组织凝聚力。

3、由历史渊源而加入党派的成员,对组织的向心力是最强的。因为这种渊源,会让他们产生一种血肉相连的感觉,这种历史的血脉会让他们对所加入的党派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依靠感。

4、志趣相同,可以让他们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共同推进党派建设的向前发展;同样也会产生历史上的“朋党之争”,山头主义,形成党内小团体,从而影响党内团结,影响组织凝聚力。

5、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比例再高,党外干部的培养力度再大,也不是人人都有苹果吃的。个别党派成员可能会因为发展无望,产生消极影响;或者是达到要求后,忽视党派的培养,忽略党派的组织生活,从而对组织凝聚力造成影响。

(二)党派在自身建设方面的忽略,也会造成组织凝聚力的削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政党意识不强。民主党派一直非常重视自身建设,“学习”的主题始终贯穿于党派的发展与建设之中。但是在多党合作制度确立60年来,各民主党派始终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参政党理论体系,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完全确立政党的意识。马克思主义认识观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参政党在政党史和世界政党格局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但是,由于没有理论体系的支撑,虽然我们口口声声讲什么参政党、讲什么参政党建设,可党派成员依然缺少政党的意识,或者对自己参政党党员的身份有不完全正确的认识。

2、组织纪律性过于宽松。民主党派相对中国共产党,毕竟是松散性的政治组织,虽然有章程、有各种规章制度,可是基本上是停留在纸面上,即使执行起来,也是和风细雨、一团和气。当然,党派是团结大多数的政治组织,稳定是最主要的。但是,稳定也需要雷霆手段加以维护。有党派曾经做过“三不党员”调查,调查结果出来后,却在继续做好思想动员工作的要求中不了了之。党派成员的参与度、到会率的下降,与没有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有效措施,也有一定的联系。

3、党派的组织活动需要增加吸引力。应该说各党派在如何丰富党员的组织生活,增强组织凝聚力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想了很多点子,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步,但是,党员参与度、到会率并没有太多的提高,把枯燥的政治学习转化为人见人爱的兔宝宝,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目前,在丰富组织生活方面,还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娱乐多于学习的弊端,特别是基层组织的活动方面,内容更是过于苍白。不少基层组织的同志就反映,支部组织春秋游了,参加的人就很多;一旦放在会议室进行学习,来的人就了了无几。也有的党派成员表示在参加几次活动以后,觉得过于无聊,就减少参加次数了。

(三)党员成员自身存在的问题,对组织凝聚力造成的损害。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转变,社会上各种思潮对价值取向的侵蚀,以及改革开放必然带来的冲击,无不对党派成员对党派的认识引发微妙的变化,从而对组织凝聚力造成影响。

从客观上讲,社会变革对党派组织的正常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特别是对在职同志的影响更甚。由于政企分开、部分企事业改制,很多党派成员由过去的国家人变成了现在的企业人,为生存而奔波,基本占据了他们的主要时间,参加组织活动的空间受到了限制。在座谈中,很多在民营企业、合资企业或股份制企业上班的党员表示,请假就意味着蒙受经济损失,请假多了就可能职位不保,鱼和熊掌之间必有所弃。还有的党派骨干表示,现在单位里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党派活动多,请假次数也就多,损失的是自己的事业和部门利益,同事们也颇有微词,只好有选择的参加。

客观问题是现实的存在,是无法回避的,只能想办法予以克服。但是少数党派成员主观思想的问题,却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缺少党员的意识,缺乏履行党员义务的自觉性。现在有些党派成员参加组织活动,主要是会会老朋友,聊聊天,缺少政治参与的自觉性,而这部分成员大都是党龄较长的老同志,在组织中有一定人脉,把基层组织活生生的变成了社团组织。造成部分有政治参与热情的党派成员在参加活动时无法融入。二是有极个别的党派成员受西方思潮的影响,把个人的自由、权利凌驾于组织之上。在省内各党派组织中,曾不时传出过,由于有极个别人因为个人意愿没有实现,就以民主的名义、履行党员权利的名义,置组织纪律、组织决定而不顾,甚至使一个好端端的基层组织陷入瘫痪,使一个团结的集体四分五裂,造成极坏的影响,严重伤害了组织凝聚力。

在调研过程中,也有同志反映中共党组织对党派的支持力度要更大,还有个别的中共基层党组织对党派成员参加组织活动不甚支持,认为在外部大环境没有发生改变之前,谈加强党派组织凝聚力的问题是不实现的。但是,同志们还是比较一致的认为,组织凝聚力是党派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应该党派自身予以解决的问题,光想着天上掉馅饼的美事是不正确的,只有切实地查找自身的不足和问题的根源,才能真正加强组织凝聚力建设。

三、思考和探索

民主党派的组织凝聚力建设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非常繁杂的系统工程。加强组织凝聚力,这样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投入的工作,几乎涵盖了自身建设中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在座谈中,同志们曾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但是否能“放之四海皆准”呢?答案却是否定的。同志们一致认为,加强组织凝聚力建设还是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此,这里只能把我们对组织凝聚力建设的一些思考和实践探索的思路提出来共勉。

1、以人为本是核心。要加强民主党派的组织凝聚力建设,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样,民主党派要加强组织凝聚力建设,就要把广大党派成员的最根本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把切实维护党派成员利益,切实帮助解决党派成员的困难作为突破口。

2、政党意识是根本。必须大力增强党派及党派成员的政党意识,让党派成员明白“我是一名党员”,是凝聚力建设的根本性问题。要加快参政党理论的研究,加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学习,加大党史党章的宣传,要让党派成员认识到自己是所代表的群体中“政治上最有觉悟、最活跃、最积极和最有能力的”[iii]人,将党员个人的诉求与党派的诉求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人,将党员个人的诉求与党派的诉求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3、组织纪律是保障。严密的组织纪律是保持民主党派战斗力,增强组织凝聚力的重要保障。章程、制度的制订,目的就是为了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行,维护组织的严肃性,只有将制度落到实处,用纪律的约束力,才不会最终导致组织涣散的困境。

4、丰富组织生活是重要手段。从形式到内容,不断丰富党派基层组织的活动,是提高组织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党的基层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创新活动内容方式,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在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实效性上下功夫,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iv]要不断地贴近基层党员,真正地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关心什么?从而让广大党员乐于参加、喜欢参加,使广大党员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要不断地贴近基层党员,真正地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关心什么?从而让广大党员乐于参加、喜欢参加,使广大党员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

凝聚力建设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基础性建设、是系统的综合工程,作为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民主党派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坚持优良传统、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常抓不懈,通过凝聚力建设,凝聚人心,增强战斗力,为建设适应新世纪要求的高素质参政党打下坚实基础。


[i]引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学习问答》P32

[ii]引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学习问答》P186~188

[iii]引自《政治学》P5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v]引自《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后台管理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杭州市委员会    备案号:浙ICP备11032647
地址:杭州市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A座23楼 邮编:310020 联系电话:0571-87920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