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民革简介 工作动态 自身建设 学习园地 参政议政 祖统联谊 服务社会 中山研究
陈金良:平价药店开拓者
作者: 来源:
    今年距离陈金良走出体制,已经整整过去13年。

  从一家国企药厂的兼职销售员做到厂长,他花了5年,之后负气辞职创业,走到了零售终端当起董事长,他的人生起起落落就像一辆过山车,借着天天好大药房重又开回峰顶。有人说,他革新了零售药店的销售模式,扛起了全国平价药房的旗帜,真正做到了让每个老百姓都买得起药。

对于人生中的贵人,陈金良一直心存感恩,比如至今团结一心的合伙人,比如在家精心打理后院的贤妻。这个50岁就打算退休,带着妻儿环游世界的男人,之所以能成功并赢得同行尊重,是因为他的热情和豁达。而他的企业,也因为他的年轻人才培养理念,愈发显得有活力。

                      离 开

                    壮士断腕走出体制

  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特别是制药厂,在当时是许多人看中的高收入铁饭碗,陈金良说,那时进去,他就是看中了这点。

  1994年,他正式接触药品行业,进入湖北武汉周边一家国企药厂做兼职医药销售员。药厂主要生产中成药,陈金良一边工作一边读书,4年后正式进入药厂当了经营副厂长,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干部。1999年,他被提拔为厂长。

  当干部的这三年,他和药厂的改变都很大,从经营进入管理岗位后,药厂1000多万元的销售额突破1个亿,从亏损200多万变成盈利1000多万。员工的人均工资,也从300元提到了1000元以上,成为当地收入最高的企业。

 “当时年轻气盛,认为厂里该兑现的没有兑现,就不想再被这种体制约束了。”说起走出体制,陈金良有股壮士断腕的勇气,他说,某种意义上是被人赶走的,创业的前奏是心酸。

  2001年12月,陈金良正式辞去厂长职务离开国企,进入武汉一家医药公司当销售副总,一年后,他认为创业时机成熟。

 “我很了解医院的价格体系和模式,以及药厂的生产属性和成本,我也了解中国医药市场的巨大水分,说到底,因病致贫,其实是因药致贫。所谓3成成本、7成利润,药品从出厂到销售,中间有四五道环节,其中还有层层回扣。”

  陈金良在武汉待了10年,奉献了最好的青春,没有选择在那里创业,只因他的乡土情结。“我是浙江台州人,妻子和我是老乡,她怀上孩子后,我就想带她回来。”

  陈金良考察了杭州的市场,认为杭州零售药店的药价,最起码还可以砍掉40%到50%,加上当时全国药品的平价旗帜已经打开,2003年初,他带着奋斗十几年积攒下来的钱,与另外两位湖北合伙人回到杭州创业,成立了浙江天天好大药房有限公司。

 这一年,他双喜临门:位于莫干山路483号的第一家药房开业,他的大女儿诞生。

                      平 价

                   开店第一天药品被“洗劫”

 “我们开店前,杭州最大的药店,营业面积也不过100平方米,属于便利店经营模式,药品只有1000多种。而我们要开的是超大规模的药店,药品超过12000种。要把这么多货摆上药店,光店面就预计要2000平方米,相当于开超市。而且,我们要把原先柜台式的销售形式改为开架式销售,让老百姓都能拿得到。只有超大规模、超低价格、品种齐全,才能取得顾客的认可。”不过陈金良说,开药店不同于其他,因为属于新鲜产业,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否则这么大规模,很难开得下去。不过早在第一家店选址时,他就遇到了贵人。

  当时,他看了两处店面,一处是当时江干区四季青的一个保龄球馆,面积将近2000平方米,人流量大,另一处西湖区莫干山路的店面有3000平方米,面积大,可以同时解决办公和仓库问题,人流相对集中,但因为凹在巷子里,位置没有四季青好。就在他犹豫时,拱墅区政府的热心支持,让他下定了决心。“他们帮我们解决了许多办证上的问题,西溪街道知道我们要开大型药店,从街道到区里,在消防等审批上一路开绿灯,帮我们节约了筹备时间和人力成本。”

  7月26日,第一家天天好大药房开业,打出的就是比医院药价低45%的口号,店里还有100种实行零差率的常用药品。陈金良还记得,当时一盒康泰克,在医院和其他药店配,要20多元,在他们药店只卖9块多,价差达50%。因为舆论关注,结果第一天开业,上午八九点,店里便一下子涌进五六千人。这当中有顾客疯狂抢购,还有同行恶意闹事,他们事先请的几十位保安不够用,只能叫来了110帮助维护秩序。药店前面是小区菜场,陈金良和同事打趣道:果真前面是菜篮子,后面是药篮子。

  这一天开业,陈金良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有这么多老百姓,对药品进行报复性消费,说明这种药店模式成功了。能为老百姓做实事,又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让他这个创业者信心十足。加上药品保质、保量、保价格,药店开业还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给他这个投资者和股东,带来了超值的价值。另一方面,他又很紧张,担心万一发生踩踏事件怎么办,货品被抢空怎么办,有人闹事怎么办?

  开业5天,店里的药品基本被“洗劫”,当务之急是补足货源。但其他零售药店、医药公司、医院纷纷给厂家施压,不给陈金良的门店供货,于是他转而寻求在湖北积累下来的资源,让当地药厂连夜发了3车货品过来,解决了80%的缺口。他也开始针对抢购,实行了限量销售。

 平价革命在全国是大势所趋,有利于企业模式转换,当时英特、华东等大型医药公司,也帮助陈金良渡过了难关。只要有货,陈金良得到消息,便马上带上现金去拿货。经历了一年时间,加上舆论支持,同行打压最终不了了之。为了应对天天好的竞争,许多本地药店联合起来成立大药房,开始了平价革命。业内人士都说,是天天好改变了杭州的药价。2004年,医院的药价也因此降低20%。

 陈金良算了笔账,第一个月,天天好大药房销售额有1500多万元,亏损10多万元,第二个月持平,第三个月略赚,微利。2014年1月8日,他们又在三墩开了第二家店。

 “第一家店投入1200万,其中有自己的积蓄,也有朋友的借款。那段日子,我们整天想着怎么成功,成功后想着如何面对断货、同行投诉、恶意竞争等,没日没夜地工作,天天睡在店里。成功后,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三个合伙人,跑去旁边的拉面馆,吃了一顿拉面和烤羊肉串。能安安心心吃碗面庆祝,兄弟交交心,真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

                      北 上

                   将平价革命的旗帜插到北京

 幸运的是,三墩店也很成功,开业当天的销售额就做到30多万,这更让陈金良坚信了他们开创的平价开放式模式。不过,当他们把模式复制到杭州以外的地方,却遇到了困难。温州、宁波、台州开店都遭遇严重亏损,创业失败,原因在于他们的管理人才跟不上。

“尽管养家糊口没问题,但我们不可能只守着杭州的店面,我们几个股东回来商量,手头有周转资金,一定要拓展全国事业,于是打算北上。”在陈金良看来,北京是药品平价革命的最后一块净土,他们踌躇满志。2004年,北京几个做医药公司的朋友,帮着找房子确定地址,2005年1月8日,他们在宣武区开出了全国最大的一家零售药品超市,面积4000多平方米,3层楼高,药品有15000多种。

“天天好最大的腾飞是在北京。”陈金良有些自豪,开业前后,他进过许多演播厅,上过人民日报、新京报、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会客厅。他逢人就开玩笑,自己开药店开成了名人,“那时我有了很多外号,比如‘药价杀手’、‘慈善大使’。”

 不过,他们也被北方的同行往死里整。看到“过期药换新药”的活动,有人带了十几个伙计,拉来了两三轮车的过期药品,总价达几十万,受到阻挠就暴打店里的工作人员。之后公安一查,发现是别家药店的同行在捣鬼。“光是换过期药,我们就亏了600多万元,后来宣武区的区委书记、药监局长亲自坐镇我们药店,连续3天,我们才慢慢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北京的理念和杭州一样,品种全、价格超低,模式成熟后,陈金良吸取人才断档的教训,让其中一个股东接手管理,至今留在北京。

 看到北京那么成功,陈金良又犯了一个致命错误。2006年,沈阳一位老板邀请他过去开店,起初也开得非常成功,不到1年,就在当地扩张了十多家店。陈金良要做事业,对方却要利益,战线拉得过长,两边合伙人在经营理念上产生了分歧。陈金良想想反正自己也不习惯北方的生活,一口气把所有店都给了对方,亏钱撤资。

 走过这几年,陈金良总结发现,开店最大的问题是人才问题。2007年,他重新接管杭州市场,在下半年建立了天天好商学院,亲任主教官培养人才。2008年和2009年,杭州开出了四五十家连锁店,总店数达到80多家。2010年,天天好走到发展最高峰。

                      发 展

                    医改后让特色品类进药店

 2005年,陈金良获得了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公益提名奖,以及浙江省十大经济年度人物,与马云一起站上了领奖台。陈金良视之为对其事业的最大认可,他说,“最起码我做这个产业没有后悔,做得有意义。每天一夜睡到天亮,我自问问心无愧。”

 如今,房价和工资在涨,随着管理成本的增加,陈金良坦言,3年前药店存在的平价模式,如今已经不复存在。加上去年浙江正式实施公立医院改革,实行药品零差率,他们的日子也越来越难。

 医院取消药价15%的加成,药店的生意是否会受到冲击?没有政府补贴,如何谋求转型升级?是否有可能托管医院药房?

 陈金良坦言,自己压力很大,面对医改,首先要提升自己药店内部的服务措施和含金量。如今他们主要靠网上药店来弥补流失,同时在药店的品种结构上做出调整。

 “我们今年的发展重点是进军医疗产业,已开设四家中西医门诊部(孝福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旗下)。今年的两大发展方向,一个是互联网,一个是门诊部,弥补药店专业上的不足。”

 陈金良说,未来由市场来控制,现在他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压缩药品利润。听说处方药马上要在网上药店放开,互联网之争,在他理解就是价格之争。

 按他的想法,现在要往专业的品类上转型,淡化医保药物,让特色品类进入药店,比如引入滋补类药品、药食同源的中药食材、母婴用品等。他还在今年建立了医疗团队,争取把好医生请过来,将医和药真正结合起来。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后台管理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杭州市委员会    备案号:浙ICP备11032647
地址:杭州市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A座23楼 邮编:310020 联系电话:0571-87920392